与文化相关的生肖年龄,婚配,运势运程
本页面为您提供更多与文化相关的生肖年龄,婚配,运势运程等相关内容!
有关龙的成语文化集萃
有关龙的成语文化集萃
神龙见首不见尾,虚无缥缈的龙本是人想像出来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自然也少不了龙的踪迹。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丰富多彩,也体现出华夏民族对龙的崇拜之情。
▲画龙点睛
龙的文化趣谈

在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权贵胄,只有天家才能拥有绣制龙的制品。也只有皇帝才能称作龙子。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人人的潜意识里头。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龙,在中国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有联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当年诸葛亮葛孔明在南阳躬耕陇亩尚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 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三志而怀才不遇。
属兔的文化象征
属兔的文化象征
牛兔赛跑,大意失荆州--兔子的神话与传说
说起兔子当属相,民间倒是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赛跑”的传说呢。
相传兔子和黄牛是邻居,他俩相处得很好,互称兄弟。黄牛以勤苦实干度日,兔子靠机灵能干为生,日子都过得很不错。
有一天,善于长跑的兔子在黄牛面前炫耀道:“我是动物世界中的长跑冠军,谁也跑不过我!”黄牛虚心求教,请兔子教教长跑的绝招,兔子却骄傲地摇摇头说:“长跑冠军得靠先天的素质,学是学不会的。再说,长跑得身轻体便,你这粗壮的身子,恐怕是永远跑不快的。”
黄牛的心给兔子说得凉了半截,可很不服气。从此,黄牛开始练长跑,凭着一般坚忍不拔的牛劲,终于练成了一双“铁脚”。尾巴一翘,四蹄如风,几天几夜也不知疲乏。
有关兔的成语文化集萃
有关兔的成语文化集萃
顾名思义,有关兔子的成语自然都应在文字中出现“兔”字,一般而言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如“扑朔迷离”,此成语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脚乱动;迷离:看不清物的状态。后人即用此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一时难以辨别。
▲狡兔三窟
此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盂尝君的门客冯谖曾对盂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在冯谖的策划下,盂尝君的地位在魏国牢不可破,“盂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后人即以此成语比喻藏身之地多或善于逃避灾祸,但多用于贬义。
▲见兔顾犬
兔的文化趣谈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
“兔”与“菟”相通。“菟”就是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丝”,也叫“菟丝子”,又名“女萝”,或写作“兔丝”。“兔”添“土”旁为“堍”,指桥梁两端靠近平地的部分,即上桥之处。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二者组成我们的生肖“卯兔”。“卯”的本字描画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说文解字》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指早晨5-7时。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满着无限生机。
生肖兔的文化象征意义
属虎的文化象征
属虎的文化象征
百兽之王,除灾免祸——虎的神话与传说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同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威风凛凛,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敌,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到天宫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有关虎的成语文化集萃
有关虎的成语文化集萃
人们常用“虎虎有生气”形容事物或事业的兴盛蓬勃,汉语中有关虎的成语正是如此,大多给人一种“龙腾虎跃”的踊跃感。
▲虎视眈眈
此成语出自《易经•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形容似猛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多用于贬义。
▲暴虎冯(PIng)河
指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无谓地冒险。此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日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又《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指不深入到老虎的洞穴里,是不能得到虎子的。▲投畀豺虎
虎的文化趣谈

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因此人们也将虎视为凶猛、残暴的动物,民间有不少打虎的传说,出现了不少猎虎、打虎、射虎的猛将与壮士,从汉代射虎入石的李广虎将,到黑旋风李逵为救母而杀虎、行者武松于景阳冈打虎……等等。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抢救并保护现已濒临绝种的老虎的现实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违法的。但是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却反映了人类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间传说或民谚中也有反映。因此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谚语也不少。
生肖虎的文化象征意义

谚语,有人说它是“智慧的花朵”。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
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这些谚语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权威的面前。如封建社会中那些当官的,无论是生活在帝王身边的文臣武将,还是那些达官显贵的下属,凡事总得谨小慎微,服从上级和帝王的意志,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色并迎合其好恶行事,否则一不小心,一思之念,一句之言都会触怒他们,轻者有牢狱之灾,重者就会招致镣之祸,乃至斩首示众,诛夷九族。在官场或民间就流行着反映上述心态的谚语:“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之类。